【工具简史】石器、书籍和互联网 (上)
全文约3300余字,预计阅读10分钟。
目录
- 引言- 数字大航海时代
- 全网漫游指南
- 工具漫游指南
- 序章 | 如何定义工具
- 人是工具的产物
· 现代是工具的产物
· 人类的工具本能
· 人类是自身的产物
- 工具是人的延伸
· 媒介即工具
· 两种类型的工具
引言
很久以前,牛顿说过:
「我们知道的是一滴水,我们不知道的是一片海洋」
最后,滴水可以汇成涓流,涓流也终将入海。
我们所处的互联网,就是这样的数字海洋,浩瀚无边,美不胜收。
降生于信息时代的我们,注定成为这片海洋上的探索者。
然而数字海之浩瀚,已经远超普通航海者的想象,
有人耽于数字迷航,有人困于惊涛骇浪,
要想征服数字海,需要一条大船,足够坚固,足够宽敞。
要建造这艘数字飞船,是一项大工程,需要考虑诸多因素:
•使用的便利性:如何登舰、如何引导、如何高效使用、如何参与建设
•受众的多样性:普通人、效率控、入门者和行业专家都是我们的乘客
•内容的丰富性:工作、学习、研究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数字化解决方案
显然,这件事非常困难,大多数人都会绕道而行,而继续选择信息流的迷航。
就算大多数人不做,这件事也总有人要做的,
既然总有人要做,那为什么不能是我们?
所以,为了解决上述问题,我们做了《全网漫游指南》。
全网漫游指南得名于《全球概览》和《银河系漫游指南》。
前者是 20 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技术刊物之一,直接影响了乔布斯和比尔·盖茨,间接推动了个人电脑时代的到来;
后者是 20 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科幻刊物之一,让科幻文学从小众变得大众,最终成为欧美电影工业的核心叙事。
而全网漫游指南(https://tagly.notion.site)是一个跨领域,跨职业的工具分享媒体,初衷是像《全网概览》一样,
把全网络上新奇的,好用的,方便使用的工具、网站,分享给普通用户和专业用户。
我们无意于成为又一个满足信息囤积癖的资源收集工具;
我们也不是只为了特定人群特定兴趣的推荐信息茧房;
我们是专业互联网时代的全球概览;
我们是信息茧房时代的家酿计算机俱乐部。
精心挑选全网工具,汇总编制成值得探索的新选题, 将各种领域和场景下,有趣的工具、网站和服务推荐给大家。
这就是全网漫游指南。
除了分享优秀工具的《漫游日报》,
《漫游周刊》则从工具历史入手,谈论工具的过去、现在和未来。
而对《漫游周刊》的重新整理,最终产生了这本《工具漫游指南》。
从人类先祖开始使用石头驱赶野兽开始,到现代人通过计算机,互联网,智能手机以及基于其上各种软件和应用,通过完全在线的方式进行社交、消费阅读、工作和创作时,人类已经成为某种居住在网络上的新生物。
在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巨大变迁之后,让我们不禁对未来充满好奇如何理解和定义即将到来的 Web3 时代,这个时代又将会催生出哪些有价值的新工具?
我们将在此书中和各位读者一起探索未来并尝试回答。
前往未来的发射中心已经就绪,
探索者,请做好起飞准备,我们即刻出发。
序章 | 如何定义工具
创造工具的同时,工具也将塑造我们。
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工具,也许你早已经对于手中的手机和眼前的电脑习以为常,甚至心生厌烦。
假若我们可以穿越到千百年前,此刻的日常工具将在彼时被视为异端和魔法,就像穿越小说所描述的一样,让主角成为纵横乱世的重要臂助。
现代是工具的产物
人是感性动物,故事线是我们赖以生存和沟通交流的基础共识。
所以,我们感怀时代的变迁,敬佩伟大英雄的创新,追捧新一代创业明星的崛起,我们会对上述所有成功的故事孜孜不倦,乐此不疲,即使我们已经熟知所有成功故事的叙事框架和修辞逻辑,但是又一次看到主人公心怀理想,排除万难,走向成功之后,依然会为之感动。
但是对于真正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具体工具,却鲜少有人深入思考,认真谈论。即使有人讨论,也仅仅将工具视作媒介,被看作是创造者表达自我,改变世界的附庸。
然而,在我们所生活的现代社会中,我们所拥有的一切,都是工具的产物,就连我们所引以为豪的「现代性」概念,如果脱离了现代工具,即电力,网络,交通工具,计算机,互联网,这一切先进概念和伟大故事都将毫无意义。
因此,在数字时代,工具和及其创造者、传播者及其使用者是一种更加平等,不可分割的共生关系。
就像未来一样,工具也具有面向主体的反身性,和工具的参与者彼此定义,并不断迭代:
创造工具的同时,工具也将塑造我们。
人类的工具本能
亚里士多德说:人是会使用工具的动物。
人类最先熟悉的工具其实是自己的身体。
在经历漫长的进化和不断逃亡的过程中,史前人终于适应了这具羸弱而直立的躯体,在付出了无数血的代价和演变之后,他们最终获得了这具身体的最终使用指南。
他们发现这具看似羸弱的身体似乎潜藏着巨大的潜能,远远超过那些凶猛野兽和庞然巨物:有着更加强大的认知和思考能力,有着更为灵活的双手,甚至他们可以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来作为相互交流的记号。
此时的人类,已经不是全凭本能的动物,而是可以感知,可以思考,可以交流的新物种——智人。
智人开始磨制石器,开始张口说话,开始成群结队。于是,原先凶猛的剑齿虎,猛犸象面对手执石矛的人类的围猎,开始节节败退。
由此,工具开始支撑着我们物种和社会结构的进化,最终催生了人类文明的绽开和破壳而出。
人类是自身的产物
而从人类先祖开始使用石头驱赶野兽开始,到现代人通过计算机,互联网,智能手机以及基于其上各种软件和应用,通过完全在线的方式进行社交、消费阅读、工作和创作时,人类已经成为某种居住在网络上的新生物。
如果已经成熟的智人穿越至今,看到几乎近乎全知全能的现代人,他也多半会将我们当作神祇而顶礼膜拜。
研究表明,即使是在历史中被淹没的智人的旁支,尼安德特人,他们的大脑结构和现代人几乎相差无几,甚至脑容量还犹有过之,我们完全可以想象,如果一个尼安德特人的婴儿在现代社会出生,经过训练,他也可以进行简单的读写,就像我们的人类学学者在教育黑猩猩一样,而且必然会有着更加接近人类的表现。
生物学上的进化,是往往以数万年的时间尺度衡量的,在人类文明真正生根发芽,茁壮成长的十万年间,人类自身的进化其实非常有限,而相比之下,人类发明的工具则进展神速,甚至我们已经在成为造物者(人工智能技术)。
进化对人类所能起到的作用正在不断降低,而人类正在成为改造自己的新神祇。
自然选择的力量对于拥有强大工具的人类而言,已经慢慢变得不再重要,例如现在频发的持续数月的高温和严寒等极端气候现象,对于人类的正常生活所造成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。
而推动人类变革的真正力量是人类的自我选择,而人类的自我选择最终表现为工具的选择,即如何定义工具,如何制造工具,如何推广工具,如何使用工具,如何教育工具等围绕工具所展开的一系列活动。
从印刷术到互联网,媒介作为人器官与意识的延伸,长久以来与人类互相塑造,共同进化。我们如何获取知识、协同工作、连接彼此,皆深受媒介影响。
——《理解媒介》
媒介即工具
麦克卢汉将媒介定义为人的延伸,这里的媒介(Media),是一种相当泛化的表达方式。
从定义来说,麦克卢汉将所有和人类进行交互的介质,不管其实体存在抑或信息媒介,都统一视作媒介,并将其视为人类身体和思想的延伸。
但是麦克卢汉泛化了媒介的概念,媒介即信息。换言之,在信息传播过程中,传播媒介对信息内容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。麦氏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,这种观点可以被认为是普罗泰戈拉「人是万物尺度」的继承。
对人类来说,世界不是以一种客观实在的方式存在的,而是通过被感知的方式建模的。媒介即是延伸人类感知的工具,如果说信息内容是石膏,那么传播媒介便是雕刻刀,由媒介包托的信息可能是多样化的。
我们在接受信息时,媒介的影响并非如此显然,其作用是潜移默化的。媒介定义了我们感知信息的模式,也决定了我们做出反馈的模式。
然而,相较上述抽象且难以感知的媒介概念,工具也许是更直观也更具体的描述方式。
正如我们之前提到,当人类意识到自己躯体作为工具的无限潜能时,人类有了远比其他野兽更加强大的武器,即智慧,或者说,使用和制造工具的能力。
所以,当人类使用石器作为武器,工具和装饰品时,人类由此拥有了强大坚硬的爪牙,耐久便利的手足和赏心悦目的羽毛,这就是工具,作为人的延伸,所发挥的巨大作用。
两种类型的工具
沿着人的延伸的这一定义,我们可以将工具拆分成两种类型:
行动放大器:强化人的行动效率和作用范围的工具,如锄头,电力网络,汽车等
思维加速器:辅助人进行思考和决策的思维工具,如方法论,思维模型和思考框架等
行动放大器就是如上所述的,人的身体器官的延伸和放大器。
就像眼镜,它是一种古老的视力矫正工具,原本只是贵族身份的尊贵象征,但随着印刷出版体系的推行和数字时代的来临,阅读文字成为了几乎所有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。
由此,眼镜变得像眼睛本身一样重要,成为视力受损者不可或缺的外置器官。
而思维放大器,则是用于承载人类的想法,经验和知识的文字,书籍,图书馆和印刷术。
所以,印刷时代的眼镜,书籍和印刷术,是那中世纪闭塞的信息空间中,读者的眼睛,耳朵和大脑,
同样,数字时代的电脑,手机和知识库工具,也正在成为数字创意从业者的眼睛,耳朵和大脑。
人类文明为何存在,工具就以同样的理由存在,这就是对于工具的全部定义。